當前位置:書畫院 > 

農村美術教育 春風化雨綻新芽

發(fā)布時間:2020-12-15 15:41:41|來源:人民網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所農村學校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記憶的家園”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小學學生刺繡作品。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龍鎮(zhèn)曼別小學學生制作的書包。

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蔡里口中心小學的竹文化墻。

信息時代,面對日益先進的科學技術、各種各樣的海量信息,無論成長于城市還是農村,孩子們都要適應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不斷探究和掌握各種能力。

美術,可以幫助孩子們發(fā)展多種潛能,如感知、理解、表達和評價能力等;還可以滿足個體精神生命成長需要,滋養(yǎng)美好心靈。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并就農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yǎng)、課程設置、設施建設等提出具體意見,為農村美術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民間美術進課堂

美術教育是部分地區(qū)基礎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要解決專業(yè)美術教師少、美術課上課難的問題,首先要轉變觀念、確立方法。

在國家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背景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專項課題組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科學研究院,就推動湘西希望小學美術教育事業(yè)進步,展開探索和實踐。湘西地域與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盡管這里的農村學校在美術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教學水平、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卻擁有“民間美術”這座富礦,只要持續(xù)深挖,就能提升美術教學資源質量。于是,團隊通過開展教師培訓課程,在當?shù)貥淞⑿碌拿佬g教學觀,培養(yǎng)起一批骨干教師;轉化優(yōu)秀民間美術資源,改革當?shù)亟虒W方法;組織編寫校本美術課程,為美術課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在湘西,植根鄉(xiāng)土的藝術種子開始萌芽。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樣是一片民間藝術資源豐厚的土地。如何使農村美術教育獨具特色?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支持下,來自首都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院校的專家學者、研究生,深入臺江縣施洞小學、雷山縣西江民族小學、黎平縣巖洞民族小學等,走訪民間藝人,挖掘民間藝術代表性元素,并將其融入校本課程開發(fā)、種子教師培訓等,使藝術課堂質量不斷提高,使學校美育特色更加鮮明。

當民間美術與富有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的兒童美術融為一體,孩子們既在學習、理解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具備了基本美術素養(yǎng),增強了學習能力,又加深了對本地區(qū)文化的理解與自信。實踐過程中,農村美術教育的發(fā)展路徑逐漸清晰,一些經驗和模式被推廣至云南、陜西、內蒙古等12個省份的近百所農村實驗校點。知識技能與文化藝術,在廣袤大地上接力傳遞。

校園文化添新彩

學校是承載學生重要成長記憶的場所,校園環(huán)境則是學校文化視覺識別系統(tǒng)中較為直觀的部分。

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教育體育局支持下,景洪市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特邀藝術家與師生一起進行校園文化設計。美術課上,學生們利用坐標網格模擬經緯線,創(chuàng)作出各式各樣的傣族織錦圖案。藝術家再根據(jù)學生作品進行設計,并組織教師將其繪制在校園墻壁上,短短兩年時間共完成56幅壁畫,成為校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胺沁z文化園”是校內另一處讓孩子們體悟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場所。其中的非遺手工坊,可以讓學生體驗傣族織錦、傣族手工造紙與慢輪制陶等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陳列室則展出當?shù)厝粘I钣镁吲c農業(yè)生產用具,以幫助學生了解前人的生產生活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實踐美學,展品均由本校師生、村寨村民捐贈。

學校是村寨社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所在地區(qū)的人文資源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讓學生切身感受地域文化,提升其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的可行之道。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蔡里口中心小學,坐落于茫茫竹海之中,竹編在當?shù)匾延猩锨隁v史。應學校之邀,藝術家與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師生一同來到這里,圍繞“竹文化”主題展開校園文化設計。設計后的校園中,竹簡沿校門兩側展開,記載著學校簡介、校園文化釋義;一座集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與竹編技藝特點為一體的非遺竹藝坊,以竹編之美,開啟智慧之門。藝術家還通過線上征集的方式,邀請1000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少年兒童,書寫傳統(tǒng)國學讀本《千字文》,并計劃將其以集字形式呈現(xiàn)于校內墻壁上。

在廣東、海南等地的農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傾注師生心血與地域文化基因的校園環(huán)境設計,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學生引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

志愿服務暖人心

推進農村學校美術教育發(fā)展,不僅需要各校落實主體責任,還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與支持。

2019年,教育部啟動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整合高校美育資源,為農村地區(qū)中小學在課程教學、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教師培訓等方面,提供持續(xù)性的定向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開展寫生、教授剪紙、指導泥塑……豐富多彩的志愿活動,不僅讓農村兒童獲得了接受美術教育的機會,也讓高校志愿者受益匪淺。一些美術教育工作者和即將走上美術教育崗位的高校學子,在志愿活動中持續(xù)探索適合農村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模式,既積累了經驗,也收獲了感動。一位志愿者感慨:我們給農村孩子帶去溫暖,而他們回報給我們無盡的愛。

從開展教師培訓到開發(fā)民間美術課程,從農村校園文化建設到志愿服務,越來越多的人深入農村,幫助農村少年兒童尋求和創(chuàng)造接受美術教育的機會,讓美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田生根、發(fā)芽、成長。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3日 08 版)



1.jpg


責任編輯:孫遠進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