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人的象帽舞
延邊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地帶,被稱為東北亞“金三角”。1952年9月3日開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長白山壯美的景觀以及朝鮮族特有的民俗民風,使延邊蜚聲中外。多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延邊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延邊并素有“教育之鄉(xiāng)”“足球之鄉(xiāng)”“歌舞之鄉(xiāng)”的美譽。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
——延吉市
延吉市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是延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市幅員面積1350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其中朝鮮族占57.7%。延吉歷史悠久,據已發(fā)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及兩千年前的《漢書》中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1952年9月,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區(qū),后改為自治州。1953年,延吉從延吉縣劃出成為延吉市。1985年1月,國務院批準延吉市為全國甲級開放城市。
延吉是朝鮮半島以外朝鮮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城市,勤勞、熱情、好客的延吉人民大多能歌善舞,其建筑、服飾、飲食、民俗風情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最近筆者采風來到延吉,朝鮮族人民濃郁的人文風采,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
延吉霧凇
豐富的延吉人文資源
延吉雖不是文化古城,但它以其瑰麗的自然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以延吉為起點,北側有山青水碧清幽多姿的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大孤山等八大景觀各具風采;南面是氣勢雄偉景色宜人的長白山,巍巍聳立的白云峰、波光粼粼的天池、咆哮奔瀉的長白瀑布、星羅棋布的溫泉群、亭亭玉立的美人松爭奇斗艷;眺望東方,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防川島,不僅可以領略“晝看三疆景,夜聞異國情”的邊寨風貌,一路上還可以瀏覽那起伏的長白山脈、浩瀚的原始森林和奔騰的圖們江。
村落雪景
延吉是中國朝鮮族文化的代表地,這里完整地保留著朝鮮族人生禮儀、歲時風俗、文化娛樂、體育游戲、飲食起居、道德規(guī)范、生活活動等獨具鮮明特色的民俗文化。延吉市積極開發(fā)中國朝鮮族的民俗、文化資源,把朝鮮民俗風情旅游培育成優(yōu)勢旅游項目,在“以節(jié)促旅”上做文章,推出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動。“金達萊節(jié)”“蘋果梨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端午節(jié)”“八月十五老人節(jié)”“九月三州慶”等已發(fā)展成帶有鮮明民族色彩的旅游項目,充分展示延邊朝鮮族文化和朝鮮族傳統(tǒng)民俗。
朝鮮族過年
延吉市現(xiàn)有延吉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人民公園、國貿民俗園、城子山東廈國遺址、依蘭鹿場、五道水庫、黃草溝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風光游:長白山天池、瀑布、溫泉、谷底森林、延吉帽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民俗游:朝鮮族民俗村、朝鮮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游、朝鮮族飲食一條街。運動游:夏季海蘭湖高爾夫球場、冬季長白山滑雪游等令人樂不思蜀。
朝鮮族湯文化
飲食文化通常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特性和生活質量,朝鮮族的飲食文化,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有其一枝獨秀的鮮明特色。朝鮮族的“湯文化”堪稱世界一絕,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哪個民族能把“湯文化”發(fā)揮得像朝鮮族那樣淋漓盡致。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無論是喜慶節(jié)日還是日常生活,他們都對湯情有獨鐘,須臾不能離開。牛肉湯、豬肉湯、河魚湯、海菜湯、豆腐湯、餅湯、冷面湯、醬湯……僅僅是醬湯,又可以因所用醬的品種不同而分為若干種。朝鮮族喜歡把飯泡到湯里吃。在朝鮮族家里做客,碗里、盆里出現(xiàn)剩飯是很正常的事,但湯一般是不能剩的??梢院敛豢鋸埖卣f,朝鮮族的生活中要是沒有了湯,尤其是醬湯,差不多就像沒有太陽一樣地令人不可忍受。
朝鮮族農家少女
延邊紅旗朝鮮族民俗村
外柔內剛的朝鮮族婦女
朝鮮族女性有三種光彩熠熠的優(yōu)秀品性:
一是溫柔賢惠。朝鮮族女性溫柔賢惠,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生活之中。她們對長輩,無論是親生父母,還是對公公、婆婆,都發(fā)自內心地恭敬、孝順。
二是特別地能吃苦耐勞。朝鮮族是以水田勞動為主的,而水田勞動的許多精細的項目,如拔苗、插秧等,恰好更能發(fā)揮女性精心細膩的特點。因此,在水田勞動中,她們往往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男人扛著鐵鍬牽著牛,挖挖水溝整整地,說是一種“技術性”勞動,而許多繁重艱苦的活計卻留給了女性。
三是外柔內剛,富有犧牲精神。這已被無數的巾幗英雄的事跡所證明。真正的溫柔絕不是懦弱的代名詞。人們熟知的抗聯(lián)女戰(zhàn)士“八女投江”的英勇壯舉,其中就有李風善、安順福兩位朝鮮族女戰(zhàn)士。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縣農業(yè)銀行女職工白花子,在持刀歹徒搶劫銀行財產時,奮不顧身地與歹徒展開殊死搏斗,保住了國家財產,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朝鮮族英雄女杰的故事,還可以舉出很多。
極具代表性的舞蹈
長鼓舞是朝鮮族代表性舞蹈之一,脫胎于傳統(tǒng)的“農樂舞”,長鼓舞作為民間打擊樂器,在農樂舞隊里由長鼓手擊打,起伴奏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當情緒高昂時,長鼓手常常隨眾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前身挎著長鼓,故在起舞時側重于擊鼓的形體動作,逐步創(chuàng)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稱為“長鼓演戲”。后經歷代藝人創(chuàng)造豐富,長鼓舞便在二十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態(tài)從農樂舞里脫穎而出。 每逢佳節(jié)之日,民間常出現(xiàn)跳長鼓者,深受群眾歡迎。
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于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yōu)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予美好的藝術享受。
農家樂
頂水舞因舞者頭頂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鮮族女性表演的傳統(tǒng)舞蹈。朝鮮族婦女習慣用頭部頂著器物行走。在插秧、鋤草季節(jié),婦女們常頭頂水罐將飲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間地頭。頂水舞即在這種生活習俗基礎上形成,而且一經形成,便在群眾中間廣泛流傳。上世紀50年代初期,頂水舞在延邊各地隨處可見,成為當地群眾性最廣泛的民間舞蹈之一。舞者頂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實物,后來為了便于起舞,多用紙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層上繪以漂亮的花紋,輕巧別致。隨著道具的變化,舞蹈動作也相應發(fā)展。頂水舞以“挫墊步”“踏波步”“碎步”為基本步伐,主要動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彈珠”等。舞蹈通過模擬頂罐行進中的各種生活動作,抒發(fā)歡樂喜悅的內心感情,舞姿輕松優(yōu)美。
朝鮮族少女跳長鼓舞
農樂舞是朝鮮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舞蹈形式。歷史悠久,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源于農業(yè)生產的豐收及勞動,體現(xiàn)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喜慶佳節(jié),由農民高舉上書“農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幟,手持各種樂器和道具歡歌起舞。每逢農歷正月初一、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以及春插、夏鋤、秋收季節(jié),農民在田間地頭自娛,借以抒發(fā)歡樂情感,鼓舞生產斗志,表達渴望豐收的心愿,稱為“農樂游戲”,后來遂以“農樂”命名成為民俗歌舞。20世紀50年代初期,延邊歌舞團把農樂舞搬上了舞臺,成了該團的壓軸節(jié)目。
朝鮮族打糕
農樂舞表演主要由“手鼓舞”和“甩象帽”組成。手鼓舞分有柄和無柄兩種,動作極為豐富,基本技法是“跑步拉弓”,出自狩獵時以箭瞄準獵物的模仿動作。甩象帽,屬于獨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使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風,似車輪飛轉般在舞者的頭部和身體前、后、左、右畫出種種光輝耀眼的美好彩環(huán)。象帽以飄帶的長度分大、中、小三種,長者達12米,短者僅1.5米,介于中間者為中象帽;甩象帽動作花樣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抖露珠象”等,能夠邊甩邊跳躍,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伏身甩象”等高難動作。
農樂舞
朝鮮族的“炕”文化
炕,這個北方人專屬的名詞,朝鮮族音譯為“溫突”,作為一種取暖設施,在延邊朝鮮族家庭中卻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涵。在悠久的歲月里,一代又一代的朝鮮族人們生息繁衍。有炕的屋子暖洋洋,尤其是寒風凜冽的冬天,住在其間就會有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在漫長的冬夜,一家老小圍坐炕上,邊品嘗甜美的柿餅邊傾聽老人講述故事,幸福就是如此簡單。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下朝鮮族的“炕”文化。
無論什么類型的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只要走進房屋,第一個感覺就是有很大的一個炕。朝鮮族的祖先講究禮儀德行,居住在炕屋里,一向恪守高尚的禮儀規(guī)范,上炕前,必須脫鞋,然后輕輕地開門而入。外出時也是如此,開門關門必須輕聲。脫鞋上炕后,便進入了室內的主要活動空間。在炕上親友們在圍桌對飲,婦女們在做活計,還有孩子們在炕上玩耍??淮?,散熱面積就大,屋里就會顯得特別暖和。
朝鮮族傳統(tǒng)服飾
據介紹,長期睡暖炕還有防病之效,可以免受傷風感冒、關節(jié)炎、腎炎、痔瘡和產后病等病痛困擾。在熱炕上進餐,渾身暖洋洋的,朝鮮族人可以在數九寒天吃冷面,在三伏熱天也習慣于喝熱氣騰騰的肉湯。他們坐或者躺在炕上,背部與臀部都覺得暖和,而腹部與消化系統(tǒng)則并非如此。于是,他們在飲食生活中,便自然有追求刺激的癖好,喜歡吃辣椒、又酸又辣的咸菜、又黏又韌的打糕、新鮮的桔梗和蕨菜以及用清水燉成的牛肉。
在傳統(tǒng)的朝鮮族民宅中,炕和鍋臺是平齊的,需要燒火做飯時,主婦會打開架在柜臺一側的移動木板,下到地面水平線以下的“灶坑”點火做飯。
韻味不同的別樣風情
說起朝鮮族大家會想到美味的打糕、辣白菜、拌飯等美食,在延吉除了這些,當遇到一些節(jié)日或盛典時,人們會穿上傳統(tǒng)的朝鮮族服飾,載歌載舞,好不熱鬧。鮮艷的服裝讓人眼前一亮,但這各式各樣的漂亮服飾也有很多講究,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朝鮮族的服飾特色,共同感受下朝鮮族別樣的韻味和不同的風情。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凈。上衣的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長長的飄帶給人以飄逸的美感。除此之外,領口、袖口多以不同顏色的布條鑲邊。朝鮮族女裝傳統(tǒng)服飾多以短衣和長裙組合。短衣以直線構成肩、袖、袖頭,以曲線構成領條領子,顏色以黃、白、粉紅等淺顏色為主。長裙的腰間有長皺褶,寬松飄逸。這種服飾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 朝鮮族女裝傳統(tǒng)服飾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多穿著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婚后則多穿著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可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朝鮮族的傳統(tǒng)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傳統(tǒng)服飾的褲襠較為肥大,易于盤腿而坐,褲腳系上絲帶,并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
冬日長白山
紅旗朝鮮族民俗村
中國朝鮮族第一村位于延吉至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上,長白山北麓,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縣內生態(tài)完好,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85%,全村86戶居民全都是朝鮮族。在這里游客們不僅可以直接參與朝鮮族傳統(tǒng)飲食打糕、米腸、泡菜的制作,還可以親身體驗秋千、跳板等朝鮮族體育游戲。更加精彩的是這里有一個能夠容納三百多人的“朝鮮族民俗表演場”,有專業(yè)的朝鮮族民族歌舞演員為游客表演正宗的朝鮮族歌舞節(jié)目,讓游客從各個方面了解朝鮮族的民族文化,體驗民俗風情。
紅旗朝鮮族民俗村地處安圖縣萬寶鎮(zhèn),是省州命名的朝鮮族民俗村。紅旗村坐落在秀水潺潺的古洞河畔。這里地勢平坦,環(huán)境幽雅,明長公路穿村而過。該村一直保留著古老的朝鮮族民俗風情。獨具風味的牛肉湯、河魚湯、海菜湯、醬湯以及各種各樣的泡菜,豐富多彩,清脆爽口。民間釀制的米酒、清酒、濁酒,特制的冷面、打糕、松餅、燒烤,令人胃口大開,回味無窮。1994年以來,該村依托民俗旅游資源優(yōu)勢和地理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旅游接待設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修建了標準衛(wèi)生間,改造了民俗飯店,擴建了用于朝鮮族傳統(tǒng)運動項目的秋千、跳板、摔跤場等,還設立了經營土特產品的購物中心,基本上形成了行、游、食、住、購、娛為一體的服務體系。
拍攝霧凇的旅人
責任編輯:游洋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