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很多養(yǎng)生保健類網(wǎng)紅號就會推出各類滋補膏方,號稱每天服1~2次,整個秋冬都不會生病。其中以山楂六物膏最出名。這個傳說中最適合給寶寶助消化、健脾胃的“兒童”膏方,真的適合給寶寶吃嗎?
“古法老字號”六物膏,不推薦所有寶寶天天喝
在說明不推薦的原因之前,先來看看六物膏的成分。
山楂(約50g):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斂止痢。
雞內(nèi)金(約10g):消食導滯,消渴引飲,通淋化石。
麥芽(約15g):消食健胃,回乳除脹。
茯苓(約15g):利水滲濕,健脾養(yǎng)胃,寧心安神。
山藥(約15g):健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
陳皮(約15g):健脾養(yǎng)胃,理氣燥濕。
經(jīng)常跟我學中醫(yī)兒童保健的家長一定熟悉,山楂、雞內(nèi)金、麥芽都是常用的消食導滯食藥材。在六物膏里,這幾樣的用量比較大,消積的功效也比較猛。我們知道,任何借助外力藥物去疏通體內(nèi)積滯淤堵的調(diào)理方法,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破氣的。我平時在給孩子開消食導滯方的時候,各種食藥材的用量、君臣配比都是有考慮的。陳皮本是用來理氣,但用量過多,也會泄氣。因此,與其說六物膏的主要功效是健脾,不如說和消食導滯有關。光從這點看,就不難得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寶寶絕不能天天吃六物膏。
六物膏常見的說明書是這樣寫的:適用于大人、小孩養(yǎng)胃,開胃,健脾;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者適用;可用溫水沖服或抹面包代替果醬吃,每天1~2次,每次2~3勺。其實,這樣的說明既模糊了健脾、消積的概念,又沒有對不思飲食的原因仔細辨證,更讓消費者潛意識里覺得,六物膏是一種類似蜂蜜、果醬的食品,甚至是一種有補益功效的零食,這都是不對的。
熬制六物膏的時候,往往會加大量冰糖或白砂糖,吃起來酸酸甜甜,口感確實不錯,很多孩子也喜歡。但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替孩子們把好“入口”關。
再者,六物膏并非商家所說的“古法炮制”“兒科經(jīng)典食療膏”。不像秋梨膏,六物膏最早的出處在醫(yī)書中不可查,更大可能性只是根據(jù)調(diào)理積食的普通膏方化裁而來。
比起六物膏,更推薦經(jīng)典消積食療方
有消積功效的六物膏,倒不是說不能吃。它選的原料全都屬于藥食同源,偶爾給孩子對癥服用也是可以的。家長覺得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這樣選擇:
健康寶寶
無須吃六物膏等消食導滯藥,更沒必要拿它當零食吃。消化好的時候,每1~2周喝1次白術佛手湯健脾就可以了。
積食寶寶
可以吃六物膏消食導滯,配合素食,1天1次1勺量,開水沖服,喝1~2天即可。
長期積食的寶寶
多為脾虛氣虛,不建議長期吃六物膏,容易破氣泄氣。也就是說,六物膏不適合長期吃、天天吃,只可以對證消積時偶爾吃。與其總吃六物膏,我更推薦積食寶寶服用我最常推薦的三星湯。它選取的食藥材很溫和,不滿1歲的小寶寶也能在有積食的時候服用。
對于脾胃“亞健康”狀態(tài)、總是將積未積的寶寶來說,還可以每周1次素食+三星湯預防積食、促消化。
秋冬各類滋補膏方,孩子該怎么吃?
以上這樣詳解一個我不太推薦的膏方,其實是想教會家長,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兒童保健產(chǎn)品時,該怎么一陣見血地判斷是不是適合孩子。
膏方,是中醫(yī)里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比起煎制更能滋補。其實,秋冬是比較適合成人對證吃膏方的。但是,對寶寶而言,膏方用藥過于厚重滋補了。我不贊成大人在吃膏方的時候,給旁邊的寶寶順帶也來一勺——適合大人的膏方和適合孩子的膏方是不一樣的。
成人吃的膏方,往往以阿膠、龜板膠、鱉甲膠、鹿角膠等收膏,使方劑的質地變濃稠,這稱之為葷膏。適合孩子的膏方,則要以冰糖、飴糖、紅糖收膏,為素膏;用藥配伍也要更遵循“兒為虛寒,用藥調(diào)理輕小靈”的原則。從氣候來看,膏方在南方其實也不大適合。
膏方無論葷素,質地都比較黏,黏就容易導致濕氣重。它有滋補的作用,但濕氣一重就很容易困阻中焦脾土,因為脾土最怕濕,這樣就傷了寶寶的脾胃,再吃什么東西都沒用。
但不是說,孩子就完全不能吃膏方。吃前最好注意這6點:
① 吃膏方年齡需在5歲以上
② 兒童膏方要選素膏,原料最好是藥食同源
③ 對證服用,每次量在5g~8g
④ 滋補補益的膏方,需要在消化好、無病痛時時服用
⑤ 膏方講究“獨家定制”,建議在醫(yī)生指導下開方服用
⑥ 孩子的身體狀況變化快,膏方不適合長期定量服用,需要家長時時辨證
一般健康兒童是不需要膏方調(diào)理的。體質虛弱,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有慢性病的寶寶,才可以斟酌選用膏方作為輔助性調(diào)理。這類膏方,也并非號稱“適合絕大部分體質”的網(wǎng)紅膏方,需要去醫(yī)院遵醫(yī)囑來開。膏方在補益方面并沒有什么奇效。任何食療、保健法,適合才是最好的。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y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任編輯:楊文博 校對:楊文博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