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畫鄉(xiāng)風景區(qū)
(組圖)古堰畫鄉(xiāng)漁船
來到浙江麗水的古堰畫鄉(xiāng),才知道是隔著甌江相望的兩個古村落:一個是堰頭村的古堰,一個是大港頭村的畫鄉(xiāng)。
當我看到手中拿著一支巨筆的雕塑時,如我所料,南岸的畫鄉(xiāng)確實與畫有關,因為這里是巴比松油畫基地。村口,一棵古香樟郁郁蔥蔥,亭亭如蓋,樹下聚集了眾多待渡者,其間不乏畫者。
行走在江濱老街,兩旁商鋪林立,多半是二層,木質(zhì)結構,也有青瓦白墻,古色古香。古村處于甌江中游,因水而興,歷史上一直是周邊貨物集散地,是商賈云集的繁盛地。
青石板泛著清幽的光,紅紅的燈籠、紅紅的楹聯(lián)裝點著老街。店鋪門前擺滿壇壇罐罐,種植了金錢草、吊蘭等植物,有的開滿了花兒,有的綠意盎然。
與其它古村不同的是,墻上恣意揮灑著油畫,時不時見到卡通造型,俏皮可愛,藝術的元素遍布每個角落。隨處可見拿著畫板寫生者,有老有少,想必是慕名而來。隨意走進一家畫廊,油畫掛滿四壁,錯落有致。這些畫很寫實,筆觸輕松,色彩斑斕明快,油墨香氣中吐露泥土芬芳,使人賞心悅目。即便是經(jīng)營青瓷的店,里面也掛著字畫。同伴對茶盞有興趣,我則喜歡字畫,各自收獲了中意的物品。
巴比松畫派是法國19世紀風景畫派,風格自然寫實。巴比松為法國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偏僻小村莊,當時有大批畫家前往居住寫生,巴比松畫派由此產(chǎn)生。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國各地的畫家來到麗水寫生創(chuàng)作,畫美麗的風景、畫百姓尋常生活,這種追求真實、表現(xiàn)生活的繪畫創(chuàng)作與法國巴比松畫派異曲同工,形成了“麗水巴比松畫派”,這正是“畫鄉(xiāng)”的由來。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畫鄉(xiāng)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成為國內(nèi)最大的寫生創(chuàng)作基地之一。
老街一側的商鋪臨水而建,隨意從小巷中穿過,可到達江畔。漫步江邊,可尋找鐘愛的鵝卵石。甌江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像一面閃閃發(fā)光的鏡子。江面點點風帆鼓起,幾只竹筏悠然前行。一簇簇蘆葦在江灘中搖曳,江水澄碧,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和悠閑的白云,遠山如黛,綿延不絕。不少畫家和學生正在寫生眼前的景致,神態(tài)中充滿安逸和嫻靜。
古堰畫鄉(xiāng)風景區(qū)
(組圖)古堰畫鄉(xiāng)風景區(qū)
千百年來,兩村之間沒有橋,需搭乘船只往返。從古埠頭登上畫舫,江面寬闊平緩?!爸坌斜滩ㄉ?,人在畫中游?!卑殡S著東去的流水,如同畫卷徐徐展開。
下船登岸,渠水從“三洞橋”下涓涓流淌。這座橋為二墩三孔石平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一座立體交叉石函引水橋,解決了砂石淤塞渠道的問題。眼里是小橋流水風景,心中驚嘆古人智慧。忽然,水面霧氣升騰,朦朦朧朧,一切迷幻起來,恍若仙境。
穿過古老的文昌閣拱形門,即進入堰頭村。讀著文昌閣上“高閣文界齊北斗,中書亮節(jié)映長虹”楹聯(lián),就覺得古村崇文重教、賢人輩出。一聽介紹,果真如此。明代時期,葉氏一族從松陽遷居于此,嚴謹治家,勤耕苦讀,宗族科甲不斷,鼎盛時期連出5名進士。
水渠兩岸,參天的古樟樹映入眼簾,樹齡均在千年以上,最長的有1500多年,依然枝繁葉茂,倒映在水面,把原本清澈的水染得碧綠。古樹蒼郁,綠葉在時光的浸染下慢慢加深。陽光透過枝葉灑下,勾勒出樹的奇崛姿態(tài),蒼勁挺拔,默默守護著堰渠。有棵古樟樹曾多次遭雷擊火燒,樹干已被劈開,中間被掏空,卻奇跡般生還。枝干上長滿碧翠的苔蘚和蕨草,掩不住滄桑的模樣,這頑強的生命力讓人肅然起敬。
街巷的路是用青石板抑或鵝卵石鋪就,高大的“節(jié)孝流芳”牌坊矗立在路旁。據(jù)說,乾隆年間,葉家的主人英年早逝,年輕的妻子梁氏挑起家庭重擔,勤儉持家,培養(yǎng)兒子考取了功名。至嘉慶年間,皇帝為了表彰她的賢德,特意下旨建此牌坊。村落還保存20多處清朝至民國時期的民居,多為三合或四合式兩層樓天井院落,屋頂是青色的瓦片,檐角上刻著精美的花紋,青石臺階留下舊時光。眼前一座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間,三合院式,抬梁穿斗,樸素中現(xiàn)出幾分華麗。門楣題額寫有“懋德勤學”,顯示主人對后代的希冀,從中我似乎找到了文運昌盛的答案。題額為“南山映秀”的民居則是四合院式,左右各設廂房。這四字不但稱贊此地景色幽美,也流露主人歸隱田園之情。
這里各種風味小吃、土特產(chǎn)、奇石琳瑯滿目。駐足一家酒坊,看著一只只酒壇上貼著用毛筆在紅紙寫的“酒”字,洋溢著喜慶和溫馨。我忍不住嘗一杯古堰陳釀,滿口香醇,回味悠長。這種古法釀酒、代代傳承的工藝,綿綿酒香中飄蕩著古樸的風情和陳年的往事。
堰頭村盡頭則是通濟堰,正是村名的由來。心中有閑適,悠然望山水。走上廊橋四下眺望,一條拱形大壩橫跨甌江支流松陰溪上,溪水奔涌而下,部分溪水流向通濟古堰。大壩處浪花滾滾,鷗鷺翩翩,山巒蔥蘢疊嶂。一女子系著花布圍腰,撐著竹排,正一篙一篙地劃向?qū)Π?,像在藍瑩瑩的絲綢上犁開了一道口子。水天一色,山水相映,人與自然如此和諧,好一幅絕美的圖畫。
清晨的古堰畫鄉(xiāng)景區(qū)
時光已過去1500余年,修建古堰的詹南二司馬早已不見身影,只留下江邊的雕塑,敘說著人類的奇跡。早在南梁時,朝廷派出詹司馬、南司馬前來治水,他們集民間智慧,成功建起拱形壩截流,成為世界首創(chuàng)。凡欲筑壩,須解決淤沙問題,于是在壩的一側設計了一個閘門,初創(chuàng)了通濟堰。爾后,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先賢與民眾不懈努力,特別是到了南宋慶元年間,曾任同知樞密院事的何澹奏請朝廷調(diào)撥三千名兵士重修通濟堰。針對木質(zhì)壩抗洪能力弱的老問題,采用當?shù)厍嗄昴慢埖慕ㄗh,用松木樁打壩底,用石塊筑壩,石塊間雌雄縫連接,使大壩牢不可摧,成就了以引灌為主、儲泄兼?zhèn)洌筛汕?、支渠、毛渠三部分組成的竹枝狀水利工程,滋潤著碧湖平原萬畝良田。通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至今仍發(fā)揮作用。
行走在江畔,八百里甌江日夜奔流不息,恰似一支靈動的畫筆,畫出了迷人的自然風光,畫出了藝術氣息,畫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景致。古堰畫鄉(xiāng)猶如一首雋永的詩、一幅江南的畫、一曲悠揚的歌,讓人心生歡喜。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